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晓玲为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师生作学术讲座

供图、供稿:盛尧 编辑:于洁莹

2025年11月6日下午,应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及语言工程与认知计算工信部重点实验室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院长张晓玲教授为学院师生作了题为《德国跨文化交流学研究的边界、融合与突破》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外国语学院梁珊珊副教授主持,刘芳教授及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等参与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张教授首先总结了跨文化交流这一学科的特征,即“多学科、跨学科”,其研究内容中还包含社会学、传播学、语言学等其他学科的内容。在翻译过程中,不同语言中的词可能存在语义上的对称或近似。然而,受文化背景影响,不同语种中的类似概念之间依然存在细微的差别或歧义。因此,为使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得以充分交流,需要对跨文化交流学进行研究。而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跨文化交流理论体系亦有差别。

“文化”一词历来存在着多种定义,但绝大多数定义认为文化内化于社会共识中,与交流密不可分。其中,德国学者Stefanie Rathje提出了“聚合性”的文化新视角。认为文化可以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发挥其聚合作用,而共同的集体记忆可以增强群体内的凝聚力。因此,其主张在跨文化交流中注重“凝聚力”的作用,不再一味追求将不同文化的差异消除,而要形成暂时性的规范或共识性的理解,并在共享的规范或行动框架下进行顺畅的交流、实现共同的目标。

张教授指出,传统的文化维度理论往往采用二分法观点。然而,不同文化间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根本性差别,不应将文化生搬硬套。若一味强调文化的结构式特征,容易落入某种模板或导致刻板印象。最终可能妨碍文化理解的构建与形成。

现今,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文化间的边界开放且模糊,不同文化在交流中存在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现象,文化交流行为时常超越原有的文化边界。张教授的讲座内容,为我们培养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策略能力”与“个人能力”在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指明了方向。

e08e9e684be9e82f2bd4dc39eaca4b9.jpg

(审核:赵满、徐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