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图:陈默妍、唐培榴 编辑:于洁莹
为推动外语教育与国家外宣实践有机融合,9月26日,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组织师生赴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开展“大思政课”走近“领军星火”红色领军人实践研学活动。此次活动通过现场参观、专家对话、职业导航等多元形式,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提升跨文化传播能力,深刻领会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的战略价值。
作为新中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文种最多的专业对外出版发行机构,中国外文局自成立以来始终践行“向世界说明中国”的使命,每年以40余种文字出版3000余种图书,以14个文种编辑36种多语种期刊,书刊发行到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秉承“言载大道、德厚中外”的院训,将红色基因融入外语教育,通过“大思政课”推动语言技能训练与国家外宣需求精准对接。此次院局联动的实践教学,彰显出“文化桥梁”与“战略传播”的时代共振——外文局以多语种矩阵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外国语学院以复合型人才支撑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师生参观了中国外文局局史展,讲解人员介绍了外文局的历史沿革及其在国际传播事业中所承担的使命与责任。从《毛泽东选集》等领袖著作,到党和国家重要文献,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再到各类思想深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多语种主题图书,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外文局人坚守“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初心、深耕国际传播事业的不懈追求。
参观结束后,外文局翻译院翻译专家工作部副主任刘征作主题报告。他介绍了外文局的历史和业务架构,通过爱泼斯坦、沙博理等翻译大家的典型案例,阐释了几代翻译家如何搭建中外文明对话的桥梁,揭示了国际传播工作的战略价值。在交流环节,针对学生提出的“人工智能会否取代人工翻译”问题,刘征指出,机器翻译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更需要译者发挥三项独特优势:掌握“译后编辑”能力,深耕法律、医学垂直领域的专业术语;把握政治话语分寸感,在中国特色表述翻译中展现意识形态判断力;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在"一带一路"国际工程、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培养快速学习能力。他建议外语学子构建“语言+专业”复合知识结构,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文件翻译、重大外事活动志愿服务等实践平台。
此次“大思政课”走进国际传播前沿活动构建起学界与业界的协同育人机制,将红色出版传统融入外语教育改革。未来,外国语学院将持续创新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引导青年学子在多元文化激荡中坚定文化自信,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贡献智慧力量。
(审核:赵满、张盟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