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德语系研究生参加“修养理论与德语文学研究模型”学术研讨会

供稿/供图:苏世欣  编辑:王喆

图1.jpg

9月16日至17日,“修养理论与德语文学研究模型”学术研讨会于重庆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德语人文研究》编辑部和四川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共同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德国图宾根大学、洪堡大学、哥廷根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学者们围绕“修养”这一话题展开了充分探讨。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博士研究生张韵铮、苏世欣及硕士研究生易小力、宋方方同学参加会议并作了专题报告。

图2.jpg

张韵铮在其报告“我该去往何处?-《绿衣亨利》中的习画与修养”中探究艺术对主人公的修养之作用,以主人公的习画之路为主线,剖析艺术在提升其修养的成长过程中正向与反向的作用。苏世欣在其报告“‘我知道,终究是我错了’——《学生托乐思的困惑》之解”中以主人公的生惑和解惑为主线,探究世纪转折的现代化语境下作者穆齐尔提出的“综合性思维”及由此影射出的对新型“人”的构想。

图3.jpg

宋方方在其报告“汉德克《短信长别》中的风景书写与自我追寻”中剖析了风景的现代书写与意义重建,围绕风景如何作用于个体的自我反思、对风景的书写如何表现心理状态并反映个体成长等问题,探讨了主人公修养道路上自我与社会化之间的矛盾以及“和谐”的乌托邦式愿景。易小力在其报告“《朗读者》中的媒介与修养”中则以媒介为切入点,探讨了小说中不同符号文本与女主人公汉娜的关系,进而分析汉娜在修养过程中自觉意识与自决意识的发展。从听现场朗读到听磁带朗读、再到自主学习和运用阅读与写作,矇昧不断被祛除。小说中不同媒介的呈现也是时代的缩影,宛如一部技术发展史,对时代感的刻画也使得个体与社会、个体与历史相互交织。

本次会议在与会者的充分讨论之后圆满结束。通过这次研讨会上的学术交流,与会学生不仅在学识上得到了提升,拓展了有关于“修养”主题的研究视野,同时也展现了自身所具备的学术研究水平,进一步加深了与其他院校的友好交流。

(审核:杨晖、张勇)